潮起錢塘,風涌之江。
DeepSeek刷屏全球互聯網,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驚艷世界,游戲科學以《黑神話:悟空》引爆全球游戲圈,強腦科技成為腦機接口領域一個繞不開的名字……現象級科技成果不斷涌現,浙江創新使世人為之震驚關注:科技創新型企業為何扎堆在此?這片科創沃土究竟有何奧秘?
浙江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萌發地。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高瞻遠矚作出建設人才強省的戰略部署,并納入“八八戰略”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浙江考察時要求“提升對人才的吸引力,把浙江打造成為各類人才向往的科創高地”。
囑托重若千鈞,奮進正當其時。浙江牢記總書記殷切期望,深入實施人才強省首位戰略,布局加快建設創新浙江,奮進在中國式現代化省域先行的新征程上。從集聚頂尖科學家到托舉明日之星,從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崛起到新型研發機構等平臺百花齊放,浙江正以弄潮兒的姿態,推進人才創新創業體制機制改革,以“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的胸懷,讓每一粒創新的種子都能在之江大地上綻放絢麗花朵。
政策迭代
打造各類人才向往的科創高地
浙江自古鐘靈毓秀、人文蔚起。畢昇活字排印、文明廣傳,沈括筆耕夢溪、百科集萃,竺可楨求是篤行、氣象開新,歷史長河將創新品格注入這方水土。
眺望我國創新圖譜,浙江始終挺立潮頭浪尖。多年來,浙江省委以“八八戰略”為指導,向人才要創新,向創新要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讓“七山一水兩分田”的自然資源小省成為中國創新能力最強、創新成果最多、創新氛圍最濃的省份之一,不斷塑造發展新優勢。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2017年9月,浙江召開全省人才工作會議,提出全面落實人才強省工作導向,全力打造人才生態最優省。
2020年6月,浙江省委作出建設高素質強大人才隊伍打造高水平創新型省份的決定,指出要以超常規舉措打造人才引領優勢、創新策源優勢、產業創新優勢和創新生態優勢,全面構建全域創新體系。
2022年6月,確立全面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省首位戰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綜合改革,不斷提高浙江人才工作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貢獻度。
2024年12月,省委、省政府做出加快建設創新浙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工作部署,乘勢而上塑造省域創新格局。
“讓浙江成為創新創業最具活力的‘黑土地’。”今年7月,浙江省委十五屆七次全會專門部署加快建設創新浙江,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發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體建設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
從“加快建設人才強省”到“高水平建設人才強省”,再到明確把“人才強省、創新強省”作為首位戰略,浙江一步一個腳印,把人才強省戰略嵌進高質量發展的基因。聚焦支持人才創新創業,一系列改革制度措施相繼出臺。
2019年7月,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印發支持和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兼職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支持和鼓勵相關人員從事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咨詢和服務等工作,或在職創辦企業。
2021年7月,省人社廳印發高層次創新型人才職稱“直通車”評審辦法,進一步暢通高級職稱直接申報渠道。
2024年2月,省科技創新工作會議提出迭代實施“六大行動”,更大力度下放科技人才計劃、自然科研系列職稱等自主評審評聘權、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
2025年1月,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發展座談會指出,要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創新人才資源共享機制,深化科技成果轉化集成改革,推進人才創新創業服務改革。
人才政策迭代升級,塑造出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的制度優勢。先后出臺改革人才工作考核、設立人才“編制池”、加強人才住房支持、規范人才流動秩序等配套文件60余個,有效提升改革的系統性、穿透性。各地相繼實施人才引進使用流動改革舉措,形成了上下呼應、相互銜接的制度矩陣。
改革一子落,人才滿盤活。浙江成就人才、人才成就浙江的互動格局形成。浙江區域創新能力連續3年位居全國第4位。2024年,新引進頂尖人才41人,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達207.1人,新增35周歲以下大學生121萬人,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68家,累計達4.75萬家,位居全國第三。
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
推動人才向產業集聚
在白馬湖實驗室,有這樣一批人才,他們既是高校教師、又是實驗室研究人員。實驗室與浙江大學、西湖大學等高校開展合作,與浙江工業大學共建能源與碳中和科教融合學院,不斷完善高層次人才雙聘、雙崗、雙薪及聯招、聯引、聯用機制,消除人才流動的壁壘。實驗室里,一支由教授、研究員、工程技術人員、聯培碩博士等組成的超1000人“大兵團”,共同探索科研攻關,推動綠色燃料制備等重大科研成果落地,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成果持續涌現。
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是推進人才創新創業的必然選擇。浙江建立黨委領導下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推進機制,抓住人才和平臺兩個關鍵,著力破解人才有序流動等瓶頸制約,真正實現“人才無論落在哪里,高校、企業、院所、平臺都能使用”;發揮高能級科創平臺的創新策源作用,統籌高能級科創平臺打造、高層次人才引育等。
“在哪里不重要,是哪里人也不重要,有實質貢獻才重要?!闭憬鸪龑W術與產業之間的“圍墻”,實施高層次人才“互聘共享”計劃,從高校、科研院所遴選人才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從企業遴選人才到高校擔任“產業教授”,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人才跟著任務走,資源跟著人才走?!钡黝惾瞬耪咴谌?、戶籍、社保等方面的要求,支持科研項目、經費、團隊跟隨人才流動。高水平大學、高能級科創平臺全部制定出臺人才流動共享實施辦法。探索專項編制池支持人才流動共享,科創平臺、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根據需要可以在高校院所落戶。
“給前路、留退路”,讓人才心無旁騖創新創業??蒲腥藛T不再受限于單一的編制框架,擁有多重身份、承擔多項任務、共享多方資源,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和創新潛能,更高效找到適合的“跑道”。截至目前,全省參與流動共享的副高以上職稱人才3700多人。
人才從象牙塔走向產業的同時,多地探索建立“企業出題、政府助題、平臺答題、車間驗題、市場評價”機制,助力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進車間,讓教授工作站與工程師工位比鄰而居,論文數據與產線報表實時交互。
在浙江工業大學莫干山研究院的產業大樓里,一個個產業項目、一條條生產線涌動著發展活力。作為新型研發機構,研究院圍繞地理信息、生物醫藥、智能制造主導產業,以“雙融”計劃推動高層次人才校地融通、共用共享;以人才院企聯招、校企聯培模式,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撐。開展賦權改革試點,激勵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化。對于成果轉化主導型,采用“編制在高校,研發在平臺,轉化在企業”的模式;企業創新研究需求主導型,采用“編制在平臺,院企聯合研發,高校提供軟支撐,轉化在企業”的模式;研究院發展主導型,采用“多類型編制混合,研發在平臺,轉化在企業”模式。多元化的團隊組建方式讓科研工作始終有企業環境,著力解決人才不了解企業、不理解產業、不熟悉政策的問題。
助推人才向產業集聚,高能級科創平臺是“棋局”中的“關鍵一手”。浙江堅持高端引領,超常規建設高能級科創平臺,形成1個國家實驗室、38家全國重點實驗室、10家省實驗室、10家省技術創新中心“1+38+20”的平臺布局。
提能升級高能級科創平臺。2024年初啟動重塑科技計劃體系,十大省實驗室和十大省技術創新中心原有的74個主攻方向聚焦至39個。高能級科創平臺從“自由生長”向主動布局定向培育轉變,瞄準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集成電路、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重大科技專項集中發力,推動重點產業集群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水平明顯提升。
作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最直接的“反應爐”,高能級科創平臺打破以往教育、科技、人才各自為政的“孤島效應”,推動科研成果更快“上架”。
安裝磁屏蔽裝置、加入半導體激光器、完成高性能磁性合金,在零磁裝備(德清)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們聚精會神,不斷調試。自主研發的心磁成像設備預計年產300臺,可實現產值上億元。2023年,浙江莫干山地磁研究院落地湖州莫干山高新區,在聚焦重大科學問題、全力論證建設“地磁”大科學設施的同時,打造“科研—中試—產業化”的資源要素保障體系,成為當地地磁產業發展的智力引擎和創新源泉。
“樓下是咖啡館和創客,點燃創意的火花;樓上是企業辦公區,創新載體比鄰而居?!闭憬蛟煲慌a生活生態融合、創新創業創造一體的新型園區,服務人才“拎包”創業。作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城西科創大走廊核心區,杭州未來科技城成立10多年來,堅持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產城融合,目前全力構建以人工智能、未來信息、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產業主導的“1+3+X”未來產業體系,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位于未來科技城的夢想小鎮,構筑起“人才+資本+孵化”的創業閉環,推動項目、人才、技術、金融、創投、孵化基地、市場、知識產權保護、法務等創新創業全要素在園區聚集,讓創業者實現“低成本創業、高品質生活”。10多年里集聚3800多個創業項目、28000多名創業人才,其中270多個項目獲得百萬元以上融資。從小鎮“畢業”的項目,如滿天繁星在各地閃耀。
產教融合培育人才。北京理工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嘉興)構建起“分段式、跨學科、靶向式”卓越工程師培養新模式,第一年課程教學在學校,第二年起在屬地進行高質量科教、產教融合培養。2023年8月,將要讀研二的馬曉月來到嘉興,成為北理工長三院的首批研究生之一,她參與了多個研究課題,在實際項目中鍛煉自身,“看到自己的研究能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挺有成就感?!瘪R曉月說。
2023年,浙江工業大學數字化制造現代產業學院將一條智能制造葉片生產線引入課堂。“與企業不同的是,我們生產線設置了軌道,各個設備可以自由組合,鼓勵學生們嘗試創新葉片制造工藝過程。”院長姚建華介紹。他認為,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是高端制造業企業最需要的,也是現代化產業學院培養的重點。
現代生物產業學院、紡織新材料現代產業學院、機器人產業學院、集成電路產業學院、大宗商品現代物流學院……各地以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為牽引,面向行業特色鮮明、與產業聯系緊密的高校建設一批現代產業學院,通過“校企聯合”“校園聯合”“校所聯合”“校地聯合”等多種合作辦學模式,打造開放共享協同育人平臺,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間的專屬“通道”越來越寬。
人才好不好,企業說了算
評價松綁激活創新動能
今年3月,杭州新春線下招聘會上,宇樹科技招聘簡章標注“不要求 985、211”,以“專業對口、課題成果、實操能力”作為篩選標準,企業更看重的是“求職者的實際能力、學習速度和團隊合作精神”。
為適應新興產業發展,浙江探索人工智能人才評價新標準,今年5月實施的支持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強調,以代碼被引用量、在重要開源社區的影響力貢獻度、“千卡/萬卡級”訓練優化經驗等作為人工智能人才的重要評價依據。
評價是人才發展的“指揮棒”。以評價這項具有引領性、撬動性的改革為指引,浙江不斷推進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貫通。
“讓離人才最近的用人主體發揮更大的作用?!焙贾萑嫱菩小叭ㄈu”分類評價模式,以創新價值、實效、貢獻為導向,創新推出目錄認定、授權認定、專才認定與行業評判、市場評價、社會評議的“三定三評”人才分類評價新模式,共授權3.96萬個高層次人才自主評價名額到科研機構、企業等用人單位,享受相應政策。對科研機構設置機構定位、人才集聚、成果產出、成果產業化等評價指標,每個指標設置評分標準,經計分評價為“一級”至“四級”的科研機構,按級別給予不同數量的人才認定名額,科研機構等用人單位切實履行起人才使用評價主體責任。
“企業認定,政府認賬。”浙江遴選一批新興科技企業開展試點,每年給予試點企業一定數量的人才計劃自主評審名額,由企業自行制定規則、自主開展評審,除負面清單所列情形外,不受學歷、年齡、資歷等方面限制。
“人才好不好,企業說了算”在“浙”里成為新常態。紹興向產業領軍企業下放人才項目自主評審權,構建“企業主導、市場導向”的評價機制。溫州開展“問企識才”改革,把市級人才計劃舉薦權、職稱自主評審權、技能等級評定權授給企業,形成“企業推、政府核、人才享”的企業人才評價體系。全市人才指數前100名企業自主聘任的“首席專家”,可優先申報市級重大人才工程。
探索實施專才認定。杭州針對產業發展急需、社會貢獻較大、現行人才評價難以界定的“專才”,通過一定程序進行認定。舟山突出一線導向,重點針對浙江自貿試驗區發展急需緊缺、有特殊專長或作出突出貢獻的無論文、無證書、無高學歷人才,圍繞品德評價、專業能力、團隊建設、價值體現、緊缺程度等設置分值體系,進行專才偏才特殊認定。
推動人才“帽子”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浙江改革人才計劃入選者資助方式,優化人才獎補政策,從事前支持改為事后補助,壓實入選者在科技攻關、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責任。嚴格落實人才計劃退出機制,防止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簽,破解“一評定終身”“入選后躺平”等問題,引導人才潛心科研、專心干事。
實踐成效取代論文數量成為衡量標尺,人才評價與市場實際需求同頻共振,目前,浙江省級人才計劃中市場化社會化評價達67.1%。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讓真正有創新價值、有實操能力、有產業貢獻的人才脫穎而出。
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
創新生態托舉夢想破土
8分鐘能做什么?在浙江,足夠讓政策承諾變成賬戶余額。杭州靈伴科技獲評“獨角獸”,按照相關政策,可以申領一筆獎金。公司按照指引,在服務網站上填寫表格提交申領后,僅僅過了8分鐘,獎金已經到賬。
創新的種子,只有棲身肥沃土壤、沐浴陽光雨露,才能快速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近年來,浙江迭代升級人才服務政策機制,政府、孵化器、投資機構源源不斷提供全方位服務,構建起積極開放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理念成為浙江上上下下的共識,服務成為人才生態最大的特色之一,成為人才最認可的優勢之一。
“有人問我,你也不是浙江人,為什么來浙江創業?我想了想,沒有什么不來的理由?!焙贾萑A邁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江濤深有感觸。公司成立之初就獲得杭州高新區(濱江)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5050”計劃的資金支持。企業發展面臨場地不足難題,當地人才辦幫助找廠房;有融資需求,服務團隊拉來銀行對接;產品需要打開市場,服務專員積極撮合醫院合作;成為專精特新企業后,政府部門耐心輔導申請規上企業。“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有相應的政策匹配和服務指導,助力我們登上更高臺階。感謝這么好的地方,這么好的環境?!苯瓭f。
在《黑神話:悟空》的主創團隊落地初期,杭州市西湖區藝創小鎮為其提供了場地等方面支持。宇樹科技創業初期,也獲得了杭州市“雛鷹計劃”政策和資金扶持。
陪著人才企業長跑的不僅有政府,還有金融資本。
資金是大多數創業團隊的剛需。5月26日,杭州高新區(濱江)舉行2025濱江國際人才活動開幕式,“5050”人才基金2.0同步發布,基金規模從原本的1億元擴大至10億元。“直投基金允許70%的容錯率,鼓勵首投、領投。”杭州市濱江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孟輝介紹。高新區(濱江)連續16年迭代實施“5050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政策”,2022年延伸出“5050”人才基金,帶動社會資本投資人才項目4.62億元,匹配人才各個階段的融資需求,與創業者共擔風雨,共享成長。
浙江以長期主義的耐心培育創新火種,積極探索寬容失敗的科技風險共擔機制,設立千億級創新母基金為企業提供長期資本支持。營造政府領投、機構跟投的氛圍,深化全鏈條人才金融支持體系建設,發揮專項基金杠桿作用,完善盡職免責、激勵約束、績效評價、風險防控等制度,推出人才投、人才貸、人才保等金融服務產品,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人才。
眾多專業高效的創投孵化機構紛紛涌現,從圍繞企業需求提供服務,到提前布局源頭創新和未來產業,再到融入全球化創新網絡,全力當好人才創業的“長跑搭檔”。
“無論你的夢想是攻克癌癥的壁壘、顛覆芯片的格局,還是定義元宇宙的疆界,這里都有真金白銀的支持,有寬容失敗的胸懷,有陪你長跑的信念?!庇袆摌I者如此感嘆。
利才之事,絲發必興。浙江持續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府甘當“店小二”,從“管理者”向“護航者”轉型。除了為創新量身定做政策、制度,為企業人才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支持之外,政府找準“定位”和“邊界”,堅持“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的服務理念,把握好有所為、有所不為之間的度,允許創業者在“無人區”自由探索,“沒想過要教創業者怎么干”,而是“有事就服務,無事不打擾”。創新活力在此落地生根、舒然生長。
有企業給杭州起過一個外號——“拎得清的小透明”。長光辰芯CEO王欣洋坦言:“創業者踩個涼鞋就去見領導,政府只關心我們企業的成長,其他的不重要,這種純粹的氛圍千金難換?!眲摌I者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關起門來把技術做精,抬頭就能看見政策的陽光雨露。
更高的服務效率,將更短的等待成本轉化為創新資本。浙江全面推進人才工作數字化改革,使人才服務“一鍵辦事”?!坝H清在線”平臺實現惠企資金秒級兌付,守護創業關鍵窗口期;“浙里辦”系統整合1300余項7×24小時在線服務,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數字服務應用“人才碼”用戶超過336萬人,累計提供服務5000多萬件次,有效提升人才服務覆蓋面。圍繞人才發展全周期,各地建立線上加線下、共性加個性、保障加發展的服務體系,著力構建人才訴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務“一碼集成”、人才發展“一幫到底”的服務生態。
“在杭州,我們能把每天來杭創新創業的年輕人人數點清楚?!焙贾菔形瞬呸k負責人介紹。借助強大的數字信息能力,杭州開發青年人才數據系統,打通20多個部門數據,對符合申領補貼的青年人才進行政策短信主動推送?!爸灰行彰?、身份證和銀行賬號,就能極為方便申領到生活補貼?!蹦壳埃ㄟ^杭州數字化一站式服務“青荷碼”,青年人手機一鍵兌現租房、生活補貼等累計超73.13萬人次。
誠意滿滿、傾心付出,換來了人才“用腳投票”。近年來,杭州人才凈流入率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2020年以來,新引進35周歲以下大學生累計超233萬人。
向新而行的浙江,持續將創新“置頂”。頂尖科學家與青年創客相得益彰,實驗室里的微光與生產線上的火花交相輝映,服務的金鑰匙解開了創新創業的后顧之憂,之江兩岸奏響創新奔涌逐浪高的時代強音,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持續書寫人才與時代相互成就的壯美篇章。
分享到: | 【打印本頁】【關閉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