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影《浪浪山小妖怪》熱播,引發觀眾對職場與成長的熱烈討論。那群在浪浪山里掙扎求索的小妖,像極了初入職場的年輕干部——帶著未經打磨的“棱角”闖入浪浪山,在風雨中勇闖、在誘惑前堅守、在歲月里沉淀,步步難行步步行,朝著心中的光奮勇前進。
敢向難處行。浪浪山的日子,本可以安逸地“混吃等死”,可小妖們偏不,他們明知山外有風雨,卻堅持走出大山。魯迅先生說,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當前,一些年輕干部滿足于“基本完成”,不求過硬、但求及格,不求多做、但求少錯,不求攻堅、但求可控。做有“棱角”的干部,就要敢闖敢干,面對工作不滿足于過得去就行,而帶著“山外或許有更好可能”的追問,精益求精;遇到沒人試過的改革盲區,不被怕出錯的顧慮束縛,而念著“多試一次或許有路徑”勇敢探索、創新可能;碰到眾人觀望的難關,不被太難完成的預判嚇退,而想著“再拼一把或許能啃下硬骨頭”,全力攻堅、久久為功,不破樓蘭誓不還。
不隨歪風倒。蛤蟆精教唆“誰厲害就站誰那邊”,小妖們卻沒有聽從。反觀當下,有的干部頂風違紀,將“通人情”曲解為“徇私情”,將“講政治”異化為“關系學”,從“知世故”滑向“真世俗”。做有“棱角”的干部,就要有所不為,不因“熟人面子”放寬標準,把“一碗水端平”刻進骨子里,不用私情模糊尺度、不拿原則做順水人情;不為“權力威壓”放棄原則立場,辦事憑公心、認理不認人,不因“關系硬”多一分特殊關照,不因“背景淺”少一分應有關懷;不被“意思意思”劃開思想缺口,洞悉小恩小惠之下的陷阱,不慕浮華名利,守護清正本色。
初心終不改。浪浪山的規則會變,大王的喜好會變,但小妖們的初心從未改變?,F實中,有些年輕干部世故圓滑,既不懂行也不學習、既不表態也沒想法,習慣隨波逐流、當老好人,一副“小油條”的做派。做有“棱角”的干部,就要有所堅持,不跟著錯,當規則被曲解、制度被濫用時,敢踩剎車、亮紅燈,用清醒的判斷守護原則的底線,不讓“奉命行事”成為縱容錯誤的借口;不追著跑,不把晉升速度當坐標,不以權力大小論成敗,沉下心下真功夫、干真業績;敢于亮明態度,不因“可能得罪人”而沉默,看到群眾利益受損時敢發聲,遇到決策跑偏時敢提醒,在該碰真較硬的時刻亮劍,在該挺身而出的地方擔當。
這些看似不合時宜的“棱角”,是敢闖敢試的銳氣、堅守原則的正氣、不改初心的底氣。只有在浪浪山的磨礪中褪去小妖的怯懦,煉出“大圣”的筋骨,才能活成自己心中那個無所畏懼、不負初心的“大圣”模樣。
分享到: | 【打印本頁】【關閉本頁】 |